歡迎來到 范文詞典網 , 一個優(yōu)秀的范文鑒賞學習網站!
各類文書范文:關于企業(yè)轉型改制對新聞學的意義是由范文詞典為您精心收集,希望這篇關于企業(yè)轉型改制對新聞學的意義范文可以給您帶來幫助,如果覺得好,請把這篇文章復制到您的博客或告訴您的朋友,以下是關于企業(yè)轉型改制對新聞學的意義的正文:
自八十年代初開始,尤其在九十年代,以企業(yè)的改型轉制為標志的經濟體制改革,在我國已形成以公有制為主導的混合經濟。正如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指出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痹诙喾N所有制經濟中,發(fā)展最快的是非公有制經濟,包括“三資”企業(yè)、私營、個體經濟,以及實行股份
制的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它們新創(chuàng)造的產值約占社會新增產值的80%左右;而且近三年來,非國有經濟的國民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國民生產總值的50%。隨著企業(yè)轉型改制的推進,非公有制經濟在整個國民生產經濟中的作用日益重要。隨著市場經濟在中國的推進,政府正在逐步退出市場,利益集團多元化格局已基本形成。這些利益主體組成一個個群體,形成為社會利益集團。在目前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所有制變革引起的社會結構的變化,必然充分地反映在各個行業(yè)的經營運作產生重大影響。對正在走向市場、逐步實行企業(yè)經營的中國新聞業(yè)而言,這種沖擊是十分巨大的,這既是壓力又是機遇。
(一)有了選擇的自主權,使得公費訂閱逐步萎縮。中國的報紙長期依賴公費訂閱,就是通過上級主管領導的行政指令,使用企事業(yè)行政經費來訂閱報刊。有些企事業(yè)則作為職工福利為每位職工訂報,也屬公費訂閱?!靶姓噶睢焙汀靶姓涃M”是公費訂閱的前提,確保報紙(重要是黨報)的發(fā)行旱澇保收。而現在風光不再,企事業(yè),尤其是非公有制經濟,作為獨立法人,其消費行為不再受制于行政支配。利潤最大化的原則也同樣支配著他們的新聞消費。為了獲取信息,他們要訂閱報紙,但他們是根據自己的需要訂報。由此看來,紅頭文件的訂報指令已不具備往日的威力。即使國有企業(yè),其效力也在減退。另一方面,行政經費在削減,報費卻在猛漲,訂報已是行政經費中一筆不小的開支,企事業(yè)除了為各科室訂閱必須的報紙外,目前已很少再有作為福利替每位職工訂報的情況。這說明:新聞產品的消費正在逐步成為純粹的市場行為;新聞業(yè)開始面對真正意義上的“受眾”;對新聞的消費,受眾有充分的自主權和選擇自由。這對習慣于計劃經濟體制的新聞業(yè)是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
(二)多元利益集團的出現,使新聞業(yè)獲得新的發(fā)展空間。在計劃經濟的模式下,企事業(yè)開發(fā)經營的全部決策權在政府,企事業(yè)的產供銷、人財物全部由國家統(tǒng)包。信息對于企事業(yè)來說與生產并無直接關系。多元經濟結構的出現,意味著決策主體的多元化,絕大多數的企事業(yè)必須自主決策,獨立經營。信息,作為任何產業(yè)的生產要素,其重要性絕不亞于資金、技術、設備和人才。按照奈斯比特在《大趨勢》一書中所述,在信息時代,信息比其他任何生產要素都重要。產業(yè)所需求的信息,不僅僅是各類市場的(商品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而且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不僅僅是微觀的,而且還是宏觀的;不僅僅是國內的,還有世界各國的。當前,中國的外貿已占到國民生產總值的36.5%,國際新聞對中國企事業(yè)來說,其重要性已不亞于國內新聞。
上述兩個方面說明了社會發(fā)展的新趨勢:形勢迫使中國的新聞媒介正在從傳者為中心轉向受眾為中心。“讀者需要論”自1956年王中教授退出之后,目前具有了真正的實踐意義。那么正在逐步市場化的中國新聞業(yè)是如何應對這一史無前例變革的呢?以報業(yè)為例,以往面貌相似的各類報紙正在逐漸分化。
一大批報紙正走上通俗化道路。以晚報、都市報為代表,如上?!缎旅裢韴蟆?、《新聞報》,北京的《精品購物指南》,成都的《華西都市報》,以及一大批城市服務導報等。這類報紙強調新聞的軟性化與實用性,主要滿足的是受眾消遣娛樂、日常生活方面的需要。另一類則以揭露性報道見長,以《南方周末》、《北京青年報》等為代表。以直面社會現實、反映民眾疾苦、批評揭露時弊為基本內容,主要行使了傳媒輿論監(jiān)督的功能。
與以往主要從傳播者角度出發(fā)、完全忽視受眾需求的報紙相比,這些報紙的努力是有劃時代意義的,它們在報業(yè)市場化、滿足受眾需要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但同時也應該看到,它們針對的仍只是受眾的部分需要。如通俗類報紙,多以受眾的個人生活為訴求點。而現實批判類的報紙則重點關注在現行體制下不合理方面的個人處境。作為個體的受眾始終是這兩類報紙的主要訴求對象。如果從單個的新聞媒介來說,如此定位無可厚非,甚至是值得大加褒獎的。它們在目前的良好發(fā)展也充分展示了這類受眾需求有著極為廣闊的市場前景。但同時也應該看到,中國新聞業(yè)好有著更廣大的開拓發(fā)展空間。就報業(yè)而言,目前這兩種類型的報紙遠未窮盡中國的新聞市場需求。從訴求對象分析,代表各類利益集團的人或團體正在成為報紙的主要讀者群之一。他們以某個或某幾個利益集團的利益為基礎的社會行為需要以大量豐富的信息作為參照依據,他們對報紙的信息需求正急劇增加。而以軟新聞、個人生活服務為主要內容的通俗化報紙顯然不能充分滿足他們的需求。與此同時,大多沿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新聞模式的日報(其中一部分是機關報)卻由于定位模糊不清而處于十分尷尬的地位。由此我們設想,面對市場,中國報業(yè)存在著發(fā)展第三種模式的可能。它至少可以成為黨報改革的一個方向。
目前黨報改革面臨的焦點問題是:如何在新聞與宣傳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即在保持黨報的思想性與指導性的同時又充分滿足讀者的需求。所有制
結構的變化導致的利益集團多元化格局,提供了黨報向新的高度發(fā)展的社會條件。代表各種不同利益集團的讀者應成為代表訴求的主要對象,它們的信息需求與作為個體的讀者有所不同,這為黨報改革發(fā)展提供了新的空間,也即是我們倡導的第三種模式。改革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增加硬新聞。這一想法基于以上對報紙讀者需求變化的分析,即在市場經濟中,各個利益集團必須獲得更多的信息以正確決策。目前各類報紙比較受讀者歡迎的硬新聞大多為實用性服務類信息,如股市行情,交通狀況,生活商品與日常消費行情等等。這主要滿足的是讀者個人生活需要。對于謀求集團利益的社會行為,此類硬新聞顯然不能提供決策依據。從目前情況看,讀者尚未滿足的硬新聞需求突出表現在以下三方面。①國際新聞。隨著全球一體化程度不斷提高,地區(qū)、行業(yè)之間的聯(lián)系愈發(fā)緊密,國際情況的變動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許多個人與團體。我國目前外貿生產總值已占國民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一以上,這說明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聯(lián)系程度已非常之高,國際形勢的變化必然為許多行業(yè)、機構或個人所關注。因此必須加大國際重大事件報道的數量和深度。報紙不僅應該及時、準確地傳達這方面的情況,更應著力分析世界形勢變動對中國的意義與實際影響。②國家政策。現在報業(yè)存在著一種誤解,即黨和政府的政策由媒介傳播是一種宣傳任務,為了讓讀者接受,甚至有“硬新聞軟包裝”之說。這種做法對大眾化通俗報紙來講或許是恰當的,但從根本上講,硬新聞之所以能吸引讀者,關鍵在于和他們的切身利益相關,而國家的政策中的許多都與讀者利益有關,尤其是利益集團的決策者。所以,國家政策實際上是信息含量大的硬新聞,有著巨大的需求量。目前此類新聞報道的缺陷在于很少讀者角度考慮,內容流于空泛,與讀者需要脫節(jié)。比如此次中央銀行改制、引起金融界、企業(yè)界極大關注。如能從這類讀者的需要出發(fā),對這一信息進行多層次的深度開掘,就能充分滿足讀者需要。③宏觀經濟形勢。市場經濟條件下,某一場、某一產品的經濟報道顯然已不能適應讀者需求。一個企業(yè)的經營與宏觀經濟狀況密切相關,企業(yè)經營者們除了動態(tài)經濟信息之外,也需要對宏觀或中觀經濟形勢作分析與預測的報道。隨著市場經濟的日益成熟,經營者市場意識的提高,此種類型的新聞報道將有更大發(fā)展空間,這類非事件性的報道也是報紙所長。
信息發(fā)布需要進一步透明和公平。一個有序的市場經濟必須建立在機會平等和競爭公平原則之上。多元經濟尤其需要堅持機會平等、競爭公平的原則,以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信息發(fā)布的透明和公平是這一原則的題中之義。在所有國家中,政府都是最主要的信息來源,政府的決策是企業(yè)決策最重要的信息。像銀行利率、政府定價、產品價格的調整、證券市場新規(guī)則的頒布、產業(yè)結構調整的意向、重大人事變動等等,無不關系到各行各業(yè)、各企事業(yè)以致每個人的投資風險。在計劃經濟年代,一些重大事件總是先內部后外部,層層開會傳達下來:有些文件則只發(fā)到省軍級或縣團級,不再往下傳達。在計劃經濟年代,這無可厚非。但在多元經濟結構的市場經濟下,這樣的信息發(fā)布模式顯然使有些企業(yè)(主要是大公司)處于捷足先登的有利態(tài)勢,而有些企業(yè)則處于明顯劣勢。如有些重大新聞,國外媒體已大量報道,國內受眾好蒙在鼓里,必然使國內企業(yè)在與外國企業(yè)競爭中處于被動。最明顯的例子是1992年初鄧小ping南巡講話,海外大大小小企業(yè)聞風而動,紛紛搶灘大陸沿海開放城市,占盡便宜。等到國內企業(yè)反應過來,已晚了一、兩個月。在時間就是金錢、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市場競爭中,國內企業(yè)的損失是難以估計的。所以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凡是涉及到企事業(yè)決策的政府重大信息,都應該公開、公平地通過大眾傳媒公布。黨、政府、軍隊的機密當然不在此列。
闡述新聞意義。從結構主義哲學觀出發(fā),單個的事實脫離了與其他事實的聯(lián)系就喪失了任何意義,脫離了整體的局部沒有存在的價值。這對新聞學有很大啟發(fā)意義。傳媒在報道單個事實的基礎上應努力闡發(fā)新聞事實的前因后果,即新聞的意義。讀者對事實的了解不限于發(fā)生了什么,還包括為什么發(fā)生,會產生怎樣的影響。一般讀者受自身條件局限不可能對新聞的前因后果有清楚、深入的認識,這是傳媒必須承擔的責任。它應該將表面看來零散、無序的大量信息理出頭緒,建立起合乎邏輯的科學聯(lián)系,便于人們理清思路,趨利避害,盡可能回避風險。對于外界的任何變動,趨利避害是企業(yè)的本能反應,既然市場經濟承認并保護不同的利益集團,那么,外界的變動,包括國家重大政策的調整,國內外政治、經濟、社會形勢變化,將對不同利益集團帶來不同的影響。而這種影響,有時企業(yè)決策者并沒有意識到。請不要忘記,我國的許多企業(yè),尤其是私營的、個體的、鄉(xiāng)鎮(zhèn)股份合作制企業(yè)領導人,文化程度并不高,把握時局的能力和應變能力并不強,更需要新聞媒介對重大新聞將會產生的意義(影響)作具體的闡述。這就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聞指導性??上?,我們現在這樣的指導是太少太少。現在的受眾是否還需要媒介的指導?回答是肯定的。讀者對報紙的某些指導性新聞有時會產生反感,主要是其內容、方式脫離讀者需要,而非指導性本身不合時宜。放棄指導性就等于喪失思想性,黨報的權威也就無從談起。而在目前階段,通過傳媒接受指導也是讀者的切實需要,所以黨報要大力加強指導性。
所有制變革對中國新聞業(yè)形成了強大沖擊,同時也提供了史無前例的發(fā)展空間與機會。傳媒從業(yè)者應該清醒地認識社會條件的變動對新聞業(yè)產生的影響,把握機遇,積極應對,促進中國新聞業(yè)的繁榮與發(fā)展。
各類文書范文:關于企業(yè)轉型改制對新聞學的意義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下一篇:關于解決收信難的提案的答復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2011年三治三提學習討論重實效新聞通迅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